文/今涛卷雪
《六十一难》说四诊之问:问而知之谓之工。通过问病人的情况就知道症状,这样的中医师就算有了级别。或者说,进入这一层级。这是给那些有当中医师愿景的、且有中医知识的人一个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医的一个起步的门槛。

四诊,问诊,四诊并重,四诊并用,四诊合参,望而知之谓之神,望、闻、问、切,八十一难经,中医辨证,黄帝八十一难经序,业力,难经,果报,扁鹊,华陀,
其实,中意的四诊更确切的认读是:望而知之你达不到,那就“闻而知之”,闻而知之你也没办法,就只能“问而知之”,当上述三个步骤都走了,你还是判定不出疾病,就只能“切而知之”。而动用四诊并用、并重,往往针对那些疾顽深邃者。
上面说古代的神医就是如此,华佗不用问诊,瞭望病人,就马上知道“生的是肠痈(阑尾炎),要立即开刀!”华佗望诊,看见严昕就知道这人患中风,劝其不要饮酒,但严昕不停,豪饮不爽,结果次日暴毙。
问诊——何以问因果?
中国有句古话,“久病成良医”,我认识的许多中医师都知道,面对这样的病人,“问病”,其实得到的答复恐怕都是被定义化、标签化的东西。
进一步说,我们上面谈到“病”,在深层次看其实不是病,而是人做坏事带来的果报。从古至今谁人不晓善恶有报?但“报”的方式可说千奇百怪。善报自不待言,也随处可见,不论是假善者,带着功利性在抖音之类平台上讲善行善,将善当作商品传销,流量获取的符号,还是上善若水的心存善念,也都会有好报,有好事。但恶报,在民间或一些宗教中透露的方式就数不胜数了,而且特征是并非一定是一报还一报,或者仅限于现世报。

佛家所称因果,说法甚多,但此说可为参考,人所做的所有事情,都可以成为“因”,也可能就是“果”,但做坏事,一定会有“恶果”。
而病患是不是恶报中的一种呢,这话有人会不爱听,而现实中的确有看似很好的人却遭遇各种病患的情况。但人们只看见了病,而看不见“缘”,或者说人们只面对了“果”,而毫无知情“因”——宗教中的“上一世”做过的坏事,也可能在这一世得到报应。你不相信轮回,可以一笑了之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至少在医学界已经有例证发现,某些病患的肿瘤切除之后,却发现肿瘤的“历史”远远长于这个人的生存历史,也就是说,这个肿瘤好像不是这一生才有的。
药医不死病,佛度有缘人
说到底,中医师是肯定解不了恶报的,但却能够让病患在看病、诊病、吃药等一系列过程中偿,还清或偿还欠下的一部分东西或做过坏事带来“业力”(佛教对人做坏事的带来的恶果)。也可以说部分找回失去的德,然后“红光满面”,恢复正常。

问而知之谓之工,药医不死病,佛度有缘人
不得不说,现代的中医有政治干预的成分,这是由于关于“中西医结合”理论的诱导。当一个中医师在入道不久,面对病患时,仅能靠察言观色,很难做出明晰判断,更不具备看透病患的功能,特别是在“问诊”中毫无结果的情况下。就只好求助西医。
西医是西方实证科学的典范学科,在解剖学的基础上,将人体划分为八大系统,并根据这一分类,构建了一整套通过实证取得的成果,并因此催生了精密仪器的发明制造,血液化验、尿检、B超、X光、CT扫描等等手段,让中医望尘莫及。也进一步干脆让传统中医“问诊”成为四诊中的套路而已,失去了本来意义,中医师也就开始习惯瞄着化验单,开出方子,让药房抓药的流程了。
有诸内者,必形诸外
与四诊的其他诊法一样,“问而知之”的本来面目也已经失传。问诊已经有点接近西方实证医学的手法了,那就是,要病人或知情人详述症状、乃至发生的过程以及演变、感受等等。
不过由于现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,对地球生态的开发利用中,道德标准也随之急速下滑,人做的不好的事情的“项目”、“种类”也随之增多,业力造成的疾病层出不穷,造成中医师学到的古代问诊经验已经难以应对,特别是加上毒品、毒物、毒食品、化学污染等带来的问题,使得医师就算问得明明白白,但恐怕得到的还是答非所问,不知云云。

四诊,问诊,四诊并重,四诊并用,四诊合参,望而知之谓之神,望、闻、问、切,八十一难经,中医辨证,黄帝八十一难经序,业力,难经,果报,扁鹊,华陀,
过去的中医师,处于相对简单、单纯的环境中,而且对社会整体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,也就很容易通过问诊病人而得出八九不离十的结论。
反过来说,还是那句话,古代医师将行医当作一件自己喜欢的工作来做,抱着善意处置病患,并有积德行善的念想,因此对病患的提问不但言简意赅,且直达主题和要害,能够被病患充分理解,并准确给出答案。而如今的医师,有的在想,这一单我要开出那些名贵药材或中成药,得到多少回扣与利润。他的提问方向很可能就引导患者朝向昂贵方向而去。
试想,当一个中医师与病患出在同一水平线上,或在同一层面上,他可能会云里雾里,能够看到本质么?

黄帝内经,灵枢,岁露论篇,少师曰:人与天地相参也,与日月相应也。故月满则海水西盛……
中华古代医学经典《内经》中,有一句醍醐灌顶的说法:“人与天地相参也,与日月相应也。”一位中医师在问诊中,能拿出超发脱俗的本领,问出所以,这不但是经验的累积,还有德行的修为在里面,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得很清楚,也能参照去解析病患,看透根源,就如《丹溪心法·能合脉色可以万全》所言:“有诸内者,必形诸外”。
问诊达到“工”的境界,就是已知内,问于外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