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名医刘河间的故事(金元四大家之首“河间学派”“寒凉派”创始者)

金元四大家,河间学派,寒凉派,温病学,刘完素,刘河间,温补派,李东垣,滋阴派,朱丹溪,攻下派,张从正,防风通圣散

中国的金朝和元朝时代,医家百家争鸣,名医辈出、学派很多。其中的佼佼者, 是“寒凉派”创始人刘完素、“攻下派”创始人张从正(字子和)、“温补派”创始人李东垣、“滋阴派”创始人朱丹溪等四人,这四人也被称为金元四大家。这期间刘完素因为最早创立学派,因此也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首。

“寒凉派”创始人刘完素、“攻下派”创始人张从正(字子和)、“温补派”创始人李东垣、“滋阴派”创始人朱丹溪等四人,这四人也被称为金元四大家

“寒凉派”创始人刘完素、“攻下派”创始人张从正(字子和)、“温补派”创始人李东垣、“滋阴派”创始人朱丹溪被称为金元四大家。

刘河间(公元1110年~公元1200年) ,名完素,字守真,自号通玄处士,别号宗真子,河间人士(今河北省河间县人),又自号河间居士,后人称其所创立的学派为“河间学派”。

金元四大家之首刘河间,自创了“河间学派”。

金元四大家之首刘河间,自创了“河间学派”。

刘河间“寒凉派”的创始人,他也是“温病学”的奠基人之一。

刘河间“寒凉派”的创始人,他也是“温病学”的奠基人之一。

刘河间善用寒凉药物治病。他根据《黄帝内经‧素问》的“五运六气学说”,进一步提出了“火热论”,他认为“六气”皆从火化、“五志”亦可化火,因此他认为疾病的发生,均脱离不开火热。他对宋朝以来喜欢用辛温火热之剂治疗的风气大不以为然,主张用寒凉之药攻邪,又因为他在为人治病方面卓有成效,他是河间人,因此他又被称为“河间先生”,其学派则称为“河间学派”;他善用寒凉之药,他也就成了“寒凉派”的创始人,他也是“温病学”的奠基人之一,为以后明清温病学派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。在刘河间的影响下,后来温病学派陆续出了很多大家,如吴又可、叶天士和吴鞠通等,特别是吴鞠通,他的《温病调辨》,是温病学派的巅峰之作,里面治疗风热感冒的桑菊饮和银翘散等,都是现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方剂之一。

在刘完素以前,医家在治疗外感或者传染病的时候,大都遵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,这其实也并没有错,因为医圣讲六经辨证,这个理论到现在仍然是中医看病的理论基础。例如六经辨证教我们看病先确定病位、病性,外感表证即太阳病可以分为表实证和表虚症,表实证用麻黄汤,表虚症用桂枝汤,这是运用六经辨证中虚和实的角度来认识疾病。那在寒热方面呢,当表实的麻黄汤证进一步发展,邪气就会从寒化热,这时就不适合用麻黄汤治疗了,这时须用麻杏甘石汤等方剂;若表虚的桂枝汤证也从寒化热后,须用桂枝加大黄汤等方剂。

如果有眼睛红、喉咙肿痛、舌红、脉浮等有热邪的症状时,我们很自然都会认为是风热的证型,属于温热病范畴,这也就体现出了“寒凉派”出现后的价值以及它的独到之处。也就是张仲景的伤寒和刘河间的温热病都是治疗外感(传染性疾病)的根本之法。所以我们就已经很清楚,刘河间没有被医圣的理论所限制,而是直接从《黄帝内经》和实践中寻找医理和治疗的方法和灵感,可能他比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医圣张仲景何以成为医圣。就是学习医圣的从医经验,还是把巜黄帝内经》等经典作为指路明灯。

刘河间没有被医圣的理论所限制,而是直接从《黄帝内经》和实践中寻找医理和治疗的方法和灵感,

刘河间没有被医圣的理论所限制,而是直接从《黄帝内经》和实践中寻找医理和治疗的方法和灵感。

刘河间把《黄帝内经‧素问‧至真要大论》中的病机十九条拿来分析,并总结出来五十六条之多的火热病症,进而用寒凉之药来治疗热邪,为了不伤人的正气,不忘配上当归、人参等甘温的药来补人体的气血。例如治疗风热感冒的 “防风通圣散”和治疗上中两焦湿热的“凉膈散”等。

“防风通圣散”是“寒凉派”的代表方剂,用来治疗风热壅盛、表里俱实证,系表里、气血、三焦通治之剂、具有解表、清热、解毒、攻下之功效。在现代临床用来治疗肥胖症、三高、动脉硬化、便秘、痔疮、皮肤病、丹毒、酒查皮鼻、头疮、鼻蓄脓、荨麻疹、眼疾、药物中毒、妇科病等等。

“防风通圣散”是“寒凉派”的代表方剂,

“防风通圣散”是“寒凉派”的代表方剂。

由于刘河间医术精湛,在世时已经遐迩闻名,老百姓都尊称他为“河间神医”。

在民间,流传着很多关于刘河间的小故事,其中有一个是关于方剂“六一散”的由来。

在金熙宗时期,时任右丞相的韩企先得了个怪病,遍寻名医皆治不好,连太医也无能为力。于是丞相韩企先在京城城门上贴出了榜文。榜文高悬盼能招来良医。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刘河间看到后,便揭榜去相府应诊。

刘河间医术精湛,在世时已经遐迩闻名,老百姓都尊称他为“河间神医”。

刘河间医术精湛,在世时已经遐迩闻名,老百姓都尊称他为“河间神医”。

刘河间也不多言,看诊完毕后,便问韩企先:“丞相是否有身热口渴、烦躁不安、腹泻等症状?”韩企先点头称是。“这是暑湿引起的症状。”刘河间接着说道:“丞相暑湿引发心火后,造成了心烦口渴;劳累和情志不畅又导致了脾胃湿盛,从而又导致腹泻。这是体内有湿又有热的症状。所以必须除湿和祛热,病才会好。”

刘河间开的方子很简单,只有两味药:滑石30克、甘草5克,共研细末,冷水或灯心汤调下。韩企先照方服用了三贴,果然小便通而泄泻止。韩叹服不已。因为方子只有两味药,且份量是六比一,所以此药就叫“六一散”。服用时用冷水或灯心汤调下,泄泻及呕吐者用生姜汤调下。

刘河间本人解“六一散”方时说:(此方)统冶上下表里诸病,盖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湿热也。然惟体盛湿多之人,宜服之以解暑利水,使湿热从小便出,若无热之人而多服此,则反耗其津液而转渴甚矣。又当服生脉散(生脉散组成:人参、麦冬和五味子共三味药)。

刘河间最突出的学术思想是“火热论”。他研究“五运六气”颇有心得,提出 “六气皆从火化”和“五志化火”的观点,他所创立的学派“寒凉派”对后世治疗温热病有很大的贡献。

刘河间一生著述较多,其中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和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对后世影响最大。后人把刘河间的主要著作统编成《河间六书》和《河间十书》等。

在刘河间的家乡河间,老百姓还为他建造了一座“守真祠”。守真祠里有一座纪念碑,碑文刻着:“维彼守真,时生大金;名为仁医,古今播闻;活人甚广,种德克勤。”

守真祠里有一座纪念碑,碑文刻着:“维彼守真,时生大金;名为仁医,古今播闻;活人甚广,种德克勤。”

刘河间的家乡河间“守真祠”里有一座纪念碑,碑文刻着:“维彼守真,时生大金;名为仁医,古今播闻;活人甚广,种德克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