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今涛卷雪
中医讲究四诊并重,其实也是由于“望而知之谓之神”,已经是一个久远年代的真实历史,由于这种神迹“失传”,现代人才将其解读为神话故事,在半信半疑中难以理解。而以往中医研究者们,在对中医四诊的解释中,也就只能注重表象,在病理,表征、手法、经验中,透过色彩、声音结合典籍作出判断,这就致使四诊中最精华的核心被边缘化了。四诊的第二步“闻而知之谓之圣”,也就失去了“难经”所言的真要。

闻而知之谓之圣,中医四诊,四大名医,五大名医,闻诊
中医四诊之“闻诊”,与现代词条解释的动用“听觉和嗅觉”的外部感官不是一回事,而“闻诊”之要在内不在外。
“闻而知之”中的医者与病患 厚德载物
中国古代“四大名医”历来说法不一,这恐怕是人们太局限于“四大”,似乎鼎盛的东西就只能有四项,所以,扁鹊、华佗、孙思邈、张仲景、李时珍这五个人就在四大名医中轮番出现,结果还是有人干脆就叫做中国五大名医。这五个人留下来璀璨的中医遗产,他们都是具有功能,并留下过神迹的神医。

闻而知之谓之圣,中医四诊,四大名医,五大名医,扁鹊,华佗,孙思邈,张仲景,李时珍,建安三神医,董奉,杏林
后人学不到他们的神迹,于是转而在其留下的著述中抠取所谓的精髓。最为可笑的是,民国初期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,干脆就站在无神论的角度上,根本不相信神迹,质疑华佗是“神话故事”,“医学传奇是虚构的”。这种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属于老子所言的“下士闻道大笑之”的类型。但对现代中医研究负面影响却不可低估。

闻而知之谓之圣,中医四诊,四大名医,五大名医,扁鹊,华佗,孙思邈,张仲景,李时珍,建安三神医,董奉,杏林
所以,中医四诊的研究也被打上了“神话”的暗影。除了上述的四大神医,其实还有华佗与董奉和张仲景的“建安三神医”。
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现象,中华四大神医或五大神医并没有留下中医的代名词,偏偏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,以其杏林传奇,不但获得了“医界”的别称,也成为了传统中医的代名词。“杏林春暖”,暖人心的是“德”。
所以,四诊对医者而言,首要的还是“厚德载物”,此乃精华核心所在,闻而知之谓之圣也一样,“德为先”。
前面谈到的董奉,给人治病也是在无所求的前提下,从不收钱,但要病人根据不同的情况栽种杏树,而栽种的杏树再多后开花结实,董奉又每年用杏子换几十担的谷子,拿去赈济给附近村庄的贫民。董奉不但医术高超,医德更是“超一流”。他的一生都在积德行善中度过。德大的人,与天地是沟通的,天人合一在这些人身上有最好的解读。

闻而知之谓之圣,中医四诊,四大名医,五大名医,扁鹊,华佗,孙思邈,张仲景,李时珍,建安三神医,董奉,杏林
就是这个董奉,当时的县令丁士彦说他“董君有道,必能致雨。”他治病的功能与他洞见其他事物的功能一样,当遇上大旱,县令请他祈雨,他什么也没做,就对县令表示“日暮自当雨也”,结果,当夜“大雨高下皆足”,至少20毫升的大雨就下来了。
这足以证明董奉对阴阳五行是彻悟的,并能与天界沟通。也就是明白人为何有病,病源何在,如何解除。
说到病源,也就要说到患者的“德”,我可以从佛法中知道,德是一种物质。这种物质在人体中的多少,决定了人的健康、疾患、灾祸、幸福、痛苦等等。更重要的是决定了人的“善恶有报”。
美国科学家惊人发现:善恶有报是真正的科学。
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,是美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,其实这一发现也是对德是一种物质的最好注解。损德失德丧德的人,其“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”,导致“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破坏”,从而产生疾病。

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善恶必报,因果报应
研究发现,“恶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学物质变化,在血液中产生一种毒素”。按照这一科学推论,常怀恶意、心胸狭隘、损人利己的人,一定会招致德损,最终罹患各种相应疾病。
研究结果显示,“善恶有着不同的能量频率,有着不同的物质特性”,这也是对“德”是一种物质的补充说明与佐证。
善恶必报的研究结果,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医学巨著《黄帝内经》,黄帝内经虽然并没有直接谈到“德”与善恶等问题,但“静则神藏,燥则消亡”的说法,就隐含着守德、积德,诸恶无为,积善成德的道理。
这篇报道认为,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其实昭示了,“善恶有报已经超越了有神论所宣导的生命价值取向,而是整个人类在此基础上发展和生存的规律。”
所以,这对于“闻而知之”而言,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。
“闻而知之”难以“知之为,知之”
现代中医的固定流程中,总是要听病患陈述病情,医者倒不一定洗耳恭听,但要做到“闻而知之谓之圣”,却委实不易。
这牵扯到多个方面。
首先,生命的层次是有所不同的,如果说生命产生于宇宙中,那么,宇宙就有层次,如果说人们只看到了生于娘胎的层面,那也是有层次的。这个层次部分决定了人的观念、生活环境、阅历、成长经历等等。

闻而知之谓之圣,中医四诊,四大名医,五大名医,扁鹊,华佗,孙思邈,张仲景,李时珍,建安三神医,董奉,杏林,新刊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
人提高层次的唯一方法是“修德”,也就是修养德行、行善积德。对医者而言,修德才能抓住医典精华,把握自己生命的脉象。也才能在患者的“最后陈述”中,判断出病患真正的病因,也才能对症下药。
其次,好的医师,在具备很高的医德的同时,也会拥有“侧写师”的技能。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,中医师在四诊中,也可观其行,对患者口述过程中的“表情字符”,作出瞬间评测,甚至从而勾勒出病患的习惯行为方式,喜好善恶。
开出方子的中医师,其实也并非按照背下来的药方直接草书,而是因人而异,因病而异。是在四诊基础上,对患者“善恶”行为评判后的“打分”。
明代一本方书类中医古籍:《新刊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》,其中的一份影印件中, 就有忍耐,如果一个人不忍,小事也会变成大事,而“备身存德”、“守诚心地莫欺为”等等,可看作是对“五常”仁义礼智信的养身祛病的注解,这才是闻而知之后高明的圣医对病患的最好药方。

新刊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,“备身存德”、“守诚心地莫欺为”
以此看来,中医师的四诊,“功夫在诗外”。闻诊更其如此。
最后要说,“闻而知之谓之圣”中的圣,更应该是指向中医师的德行高远,这才能闻而知之,否则,“闻之语焉不详”,抓不住中心。
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就知道症状,这样的中医师就是圣医,而要想找到“圣医”,或具备圣医的“功能”与境界,都是不容易的事情。